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4-03-11 16:39 阅读量:10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规模庞大,目前在数量上仅次于印度。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权威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惊人的2.67亿,占据了总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更是突破了2亿大关,占比高达14.2%。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一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将持续增大。那么面对人口老龄化,国家、家庭、个人该怎么办呢?
面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国家、企业和个人都需要积极应对,共同构建完善的养老体系。
国家层面,应高度重视并加强养老金的储备和管理,确保养老金的安全与稳定增值。同时,做好养老金融工作,推动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养老选择。此外,还应加大对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鼓励、支持和引导力度,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方面,应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责任感的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为养老服务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此外,企业还应完善养老配套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
对于个人而言,应重视自己的养老问题,提前规划并储蓄足够的养老金。年轻时,应积极积累财富,为未来的养老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应了解并选择合适的养老方式,如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确保在老年时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
此外,需要认识到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局限性。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儿女在养老方面的负担也日益加重。因此,养老主要还需依靠自己。通过储蓄、投资和规划,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养老挑战。
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养老体系中,拥有稳定职工养老金的人群相对较少。许多人可能只能依靠居民养老金或其他收入来源来维持生活。因此,个人在规划养老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目前,养老困境主要表现为多个方面:
首先,失能、失智老人的问题尤为突出。他们普遍承受着孤独、寂寞、病痛和无助的困扰,而少子化、空巢化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这些老人缺乏足够的关爱和照料,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养老金不足是另一个重要问题。一部分老人的养老责任不得不由子女承担,这增加了家庭的负担,也影响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此外,农村养老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当前,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质量效益不高,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时,居家社区养老和优质普惠服务的供给也严重不足,这限制了老年人的养老选择。
更具体地说,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明显的短板。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供需对接不畅等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失能、失智、高龄、空巢老年人的特殊刚性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以北京为例,虽然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就餐、医疗、护理、保健、康复等需求满足率仍然较低。这反映出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之道尚需进一步探索。
最后,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呈现出“9073”的格局。即大部分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占比约为90%;约7%的老年人依赖社区支持进行养老;而仅有3%的老年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这种格局反映了我国老年人对家庭和社区的依赖,但也凸显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挑战和压力。
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一种常见的养老模式,主要由儿女承担赡养和照顾父母的义务,使老人能够在自己熟悉和舒适的家庭环境中安度晚年。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老人对养老院或护理院持有偏见和抗拒心理,他们更倾向于与儿女共同生活,享受家庭的温暖和陪伴。因此,居家养老成为了大多数老人的首选。
然而,居家养老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许多年轻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等原因,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照顾老人的工作中,这可能导致老人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照料。其次,居家养老缺乏专业的医疗和护理服务,一旦老人出现健康问题,往往难以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尽管如此,居家养老仍然占据了中国养老方式的绝大多数。这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孝道文化,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和困境。因此,在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意愿,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选择,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居家式社区养老
居家式社区养老是一种创新的养老模式,它将家庭居住的舒适与社区上门化服务的便利完美结合。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无需离开他们熟悉的家庭环境,前往养老院居住,同时,在儿女无法亲自照顾的情况下,社区人员能够提供必要的照顾和陪伴。这一模式有效地弥补了家庭养老在服务和照料方面的不足,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了社会资源的作用。尽管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但目前其在养老体系中的占比仅为7%,这意味着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利用。
机构养老
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目前,全国只有400多万老年人在机构养老,仅占到2.67亿老年人的1.5%。
怎样更好解决养老问题?
政府、社区、社会、家庭、个人多管齐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创新养老业发展模式,探索“多业态+养老”融合发展:
1.“嵌入式”养老模式,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
“嵌入式”养老模式致力于营造出“养老不离家”的新模式,其突出优势在于其规模小、灵活性高、对位置要求低;资金需求小,管理相对简单,运营要求较低,在推广方面可复制性强。“嵌入式”养老服务克服了传统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劣势,是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形式。
通过日托、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六助”服务,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的多种需求。为老年人就近养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致力于营造出“养老不离家”的新模式。
2.大力发展托老所、老人之家或老龄中心
托老所可由社区闲置场所改造而成,可以节约政府大量投资,还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些就业岗位,调动社区的闲置资源。托老所与老年公寓的服务对象不同;服务内容多样,更具灵活性;托老所体现以亲情为主的经营理念;托老所在经营体制上较敬老院灵活;能更好地与家庭养老相结合,是家庭养老的一个有利补充。
3.“三位一体”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三位一体”是指物业企业通过与业主、业主委员会签订养老服务协议,向业主提供养老特约服务及综合服务,在促进物业服务升级的同时,又保证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落实。
它以社区委员会为中心,以业主委员会为根本,以物业为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物业一线服务作用,体现三方合力优势作用。物业服务企业具有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地缘优势,熟悉社区养老服务对象,方便利用物业共用空间和设施。此外,员工队伍稳定和全天候的管理服务,能够保证社区养老服务的即时性、连续性。
物业具有成熟的社区服务平台,如有些物业构建了“互联网+”模式,手机APP、物联网已成为社区物业服务企业的支撑,可以结合现有的社区配套服务体系,整合相关资源,为小区业主提供养老服务。它作为对现有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丰富和补充,充分体现了社区养老服务供应主体的协同化观念。
业主委员会提供养老服务设施的硬件基础;政府以采购服务的方式,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物业提供人力与服务支持,社区委员会和业主大会进行指导监督,保证了社区养老服务切实可行,有利于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推动。
4.“时间储蓄”契约模式
借鉴以瑞士为代表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时间储蓄”契约模式是在居民中,志愿者中,青年人中倡导为老年人提供义务服务,然后将自己的服务时间像储蓄一样存储起来,待服务者将来老了之后,在自身需要时便可支取同样的服务来帮助自己。“时间储蓄”所包含的潜在价值对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乃至社会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以“时间储蓄”契约方式提供助老服务,不仅能使年轻人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获得心灵上的满足,而且今后这些储蓄就成为了养老的“本钱”。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形成帮助别人就是关怀自己的社会长效激励机制。
5.乡村养老
相比于大城市的喧嚣,乡村空气更加新鲜,生态环境更加优越,生活成本又低,很多退休人员会选择离开城市,到乡村养老。有一些老人家乡就在农村,本着落叶归根的思想,退休后选择回到乡村;还有一些老人是喜欢贴近大自然,希望能过上养花养草、爬山戏水的生活,所以选择到乡村养老。
6.“互助型”养老模式
互助养老是指居民互相帮扶和慰藉,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区建立联系制度,帮助社区内空巢老人结对子,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多”的互助模式。以社区为依托,将生活在社区内、具有专业特长、热心公益活动的健康老人组织起来成立老年互助社,老人们可以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多种场合实现各种形式的互助。
互助养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自愿性、自治性等特征,满足了老年人对家庭、朋友和社区邻里的依恋,高效利用和发挥了家庭和社区的养老功能。互助型养老模式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表现,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养老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互助型养老通过以老帮老、以老养老,为创新养老模式、打造多元化养老格局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