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银发经济”会打开中国式养老怎样新空间?

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4-03-18 15:35 阅读量:8


近期,“银发经济”成为了热议的焦点。从《“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首次以专章形式强调“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到202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提升老年人福祉的政策措施,再到我国首部以“银发经济”命名的国家级文件的出台,它多次被政府和社会各界所“点名”。

“银发经济”会打开中国式养老怎样新空间?

“银发经济”之所以备受瞩目,其核心原因在于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速。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21.1%,这意味着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这一庞大的“银发一族”将如何催生独特的“金色效应”?“银发经济”又将如何为中国式养老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这些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银发经济”关系到的不仅仅是老年人

在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郑晗晔看来,“银发经济”既是长期经济,也是"全龄经济"。它的服务对象虽然是老年人,但是也应该包括即将进入老年期的中青年、中年,甚至包括提早为老年生活做准备的年轻人,把备老经济纳入到“银发经济”的范畴里,实际上是基于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框架下的一个总体考虑。一方面是老年人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年轻人未来的需要。人口老龄化的这个挑战不应该是由老龄人来独自面对,肯定是每一个子女、家庭所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和话题。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原会长左学金认为,需要在人力资本和养老资源的角度做好准备。因为中青年的劳动生产率高、工资高,他们就能向老年人提供更多的资源。第二,现在有些公司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包括个人养老金,这个都是为自己的老年做准备的,这就是中青年阶段为自己准备的养老资源。

长者食堂如何补贴?补贴多少?

为使老人就近吃到价格实惠的餐食,早在2008年起,上海就依托社区现有养老服务设施或闲置资源,开展社区为老助餐。十多年来,上海老年助餐服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截止到2023年底,遍布社区“家门口”的助餐点已超1600家。其中,社区长者食堂超过300家,日均供餐能力16万人次。

“曹杨目前有5家长者食堂,其中3家是由政府来建设的,每天每餐的供餐量是在4000份左右。每家食堂都有自己的一些特色菜,老年人每天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心情来选择”,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磊说道。

“长者食堂一般是在政府不同形式、不同方式的补贴基础上,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法”,左学金说道。“如果没有补贴,它就和普通餐馆一样了,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人会去。现在的问题是,政府的补贴能补到多少,这里就要把握好一个度。另外一点就是如何来补贴?因为老人也有收入比较高的,也有中低收入的,但是收入高的老人不一定到长者食堂来吃饭。”左学金给出的建议是今后是否能够专门给予低收入的老人群体一定的补贴。

科技赋能养老服务 让老人享受更多科技红利

长三角地区老龄化现象颇为突出,但同时,长三角的科技创新和人工智能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如何更好地让科技赋能养老?

郑晗晔认为,近些年,产业界在选择未来产业布局和潜力赛道的时候,已经充分地将老龄化作为一个重点的考量因素,比如智能机器人领域,有认知康复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还有智能助行机器人等等,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人工智能领域还有一些可穿戴的设备、智能的老年人防走失终端等等,这些人工智能产品,它也是跟养老产业有新的结合点。长三角区域首先应该依托科创资源集聚的优势,拉动一些上下游的产业链,再依托平台进行协同发展,也可以共同攻克一些技术上的难点,打通一些技术资源的对接。另外在大数据、区块链这些产业也是长三角的优势产业,可以利用这些新的技术,来更加精准捕捉“银发经济”的需求点在哪里,它的变化点在哪里,进行有的放矢的发展。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关爱“银发一族”,持续扩大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在这一过程中,银发经济也将打开新的空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我要养老,参观试住/免费预约
获取验证码 {{codeButtonText}}
我已阅读并接受 《法律声明》《隐私政策》
提交